那些曾不会唱国歌的孩子。

2003年清明节,还未满60岁的邓小岚和亲友到河北省阜平县马兰村,为革命烈士扫墓,

这深深地刺痛了邓小岚,她时隔数年后回忆说,“心里觉得特别凄凉,说不出的难受。”

邓小岚是老新闻人、老革命家——晋察冀日报社长邓拓的长女。当年,《晋察冀日报》是一边打游击战,一边办报的。为了每日出报,他们必须轻车简从,尽量减少携带的物品,创造了“八头骡子办报”、“三千字内著文”的传奇。马兰村是晋察冀日报驻扎时间最长的村庄。邓小岚就是在这里出生的。出生后,很长时间由老乡抚养,并认了干爹干妈。

那时,邓拓专门刻了三枚印章,寄托对马兰村的深厚感情,其中一枚为“马兰后人”,送给邓小岚。另一枚为“马南邨人”,用的是“马兰村”的谐音,由邓拓本人使用。邓拓还以“马南邨”为笔名,在《北京晚报》开了《燕山夜话》专栏。

邓小岚说:受父母的影响,自己和弟弟妹妹们都热爱音乐。小时候,妈妈会拿回一些歌片,她就跟着收音机学,也学唱妈妈唱的歌。后来,她考入清华大学化工系,一直没有放下音乐,在学校音乐团拉了6年小提琴。

阜平这些不会唱歌的孩子,让邓小岚无法入睡。回到北京,她做出决定,“我要回到村里,为缺失了歌声的孩子们带去音乐,让他们和音乐成为终身的朋友。”

2004年退休后,邓小岚带动兄弟姐妹捐款4万多元,把马兰村小学4间破旧的教室翻盖成7间校舍。她又通过向亲朋好友募集,或自己掏钱购买,配齐了教学乐器,自己当起了村里第一个全能的音乐老师,教钢琴、小提琴、手风琴、吉他……

“如果有一天你来到美丽的马兰,别忘记带着一束鲜艳的花环,这里埋藏着抗敌的英雄,这里的人们和你们一样坚强善良……”每逢清明和重大节日,邓小岚就组织孩子们到烈士墓前演唱经典歌曲。

2006年,邓小岚带着孩子们成立马兰小乐队。2008年国庆节,邓小岚带着马兰小乐队第一次走出大山,在北京中山公园举办“马兰乐队小型音乐会”。2011年6月,孩子们登上了《红歌嘹亮唱响中国》演唱会大舞台,与歌唱家同台献唱,共庆建党90周年。在2012年北京卫视春节联欢会上,马兰小乐队的队员们与将军后代合唱团合演《我们的田野》。

2013年8月,邓小岚发起了“马兰儿童音乐节”,举办地就在马兰村。村里的孩子们与来自各地的艺术团体一起,登台表演,歌唱美好的新生活。

2015年,在学校旁的山坡上,邓小岚亲自设计、自筹资金打造了一座三层音乐城堡,孩子们在浪漫的城堡里,享受美妙的音乐。邓小岚说,“城里孩子有迪士尼乐园,有公主城堡,马兰的孩子也可以有。”

邓小岚帮助马兰村的事迹和马兰村孩子的音乐故事,深深打动了北京冬奥会组委会,他们决定让乐队的孩子们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、闭幕式用希腊语演唱《奥林匹克颂》。从接受任务到开幕式,只有短短的3个月时间,邓小岚与孩子们一起学声部、学希腊语,每天进行5个多小时的高强度合唱训练,包括春节都没有休息一天。

2022年2月,包括马兰孩子在内的44名阜平娃,登上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舞台。孩子们头戴小红帽,脚蹬虎头靴,神清气爽,落落大方。他们用希腊语演唱了奥林匹克会歌,一曲终了,全场动容,世界惊艳。

张艺谋说:“孩子们的演唱很纯粹、很干净,带着泥土的芬芳。我觉得这是天籁之音,它真的是传递了我们今天新时代的新面貌——中国人民下一代的精神风采!”

【邓小岚,1943年12月24日,生于河北省保定市阜平县易家庄村。197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化学系,随后在山东省泰安制药厂工作24年;1995年回到北京,在北京市公安局科技处工作,1999年退休。2022年3月21日逝世。】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